赞美水清澈的词(水是有灵性的唯美句子)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赞美水清澈的词,以及水是有灵性的唯美句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赞美河流清澈,月光皎洁,或者赞美 人啊物啊 的宋词
满 庭 芳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赏析
李清照的咏物词以咏梅的最多,这首《满庭芳》后人补词题为“残梅”,是清照咏物词中的佳作,比较能够体现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词的起笔好似与咏梅本旨无关,但却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抒情环境。前人称这种写法为“先盘运势”。作者首先写出了她住处的寂寞无聊。“小阁”即小小的闺阁,这是女子的内寝;“闲窗”即表示内外都是闲静的。“藏”与“锁”互文见义。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恰恰被藏锁在这狭小而闲静的圈子里。词语之间流露出妇女被压抑的情绪。唐宋时富贵之家的内寝往往有厅堂相连结,小阁是在画堂里侧。春光和白昼俱藏锁住了,暗示这里并未感到它们的存在,因而画堂显得特别幽深。“深幽”即言其堂之狭长、暗淡、静谧。作者已习惯这种环境,似乎还满意于它的深幽。古人爱尚雅洁者都喜焚香,篆香是一种中古时期的高级盘香。它的烧尽,表示整日的时光已经流逝,而日影移上帘箔即说明黄昏将近。从描述的小阁、闲窗、画堂、篆香、帘箔来看, 抒情女主人公是生活在上层社会中的妇女,富贵、安闲;但环境的异样冷清寂静也透露出生活中的不如意。“手种江梅渐好”是词意的转折,开始进入咏物的本题。当女主人公在黄昏临近之时,于室外见到亲手种植的江梅,忽然产生一种自我欣慰的心理。它的“渐好”能给种树人以安慰;欣赏“手种江梅”,可能会有许多往事的联想, 因而没有必要再临水登楼赏玩风月了。除了对梅花的特殊感情之外,似乎心情慵倦,对于应赏玩的景物都失去了兴致。词上阕的结尾,由赏梅联想到南朝诗人何逊迷恋梅花之事,使词意的发展开始向借物抒情方面过渡渐渐接近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何逊是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情词婉转,咐哗诗意隽美,深为后来的诗人杜甫和黄庭坚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的佳篇《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诗(亦作《咏早梅》)。何逊对梅花的一片痴情是其寂寞苦闷的心情附着所致。杜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清照用何逊之事兼用杜诗之意,按腊姿她的理解,何逊在扬州是寂寥的。她在寂寥环境里面对梅花,遂有于何逊心情某种共鸣之感。词人善于摆脱一般咏物之作胶着状态、敷衍故实的俗套,而是联系个人身世之感抒发对残梅命运的深深同情。“从来知韵胜”,是她给予梅花整体的赞语。“韵”是风韵、神韵,是形态与品格美的结合。说梅花“韵胜”,它是当得起的,而且“从来”赢得一致的称赞。她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却不再多说, 转过笔来写它的不幸,注意发现它零落后所显示的格调意趣。“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经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儿一般的、必然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于是词意的发展呈现很曲折的状态。汉代横吹笛有笛曲《梅花落》,南朝时又作为乐府古题为诗人们吟咏,曲调和词情均十分哀怨悲伤。由落梅而联想到古曲《梅花落》,这属于虚写,以次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浓愁”而难以排解,于是词情又一转变。宋初诗人林逋《山园小梅》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刻画梅花的形象得其神态。梅花的暗香消失,落花似雪,说明其飘谢凋零,风韵不存。这本应使人产生春恨,迁恨于春日风雨的无情。但词人以为最好还是“莫恨”,“须信道,扫迹情留”。“扫迹”即踪迹扫尽,难以寻觅。虽然踪迹难寻而情意长留。结尾的“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补足情留之意。“难言处”是对下阕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的概括,似乎还有与作者身世双关的含义。想象在一个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横斜优美的姿影。从这姿影里还显示出梅的俊俏风流,应是它扫迹后留下的一点情意。也许明年它又会重开,并带来春的信息。“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是精警的句子突出了梅花高雅的格调意趣。这种结尾使得全词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赞美了一种轮简绝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然孤高自傲,对人生充满信心的高尚品格。该词的写作时间无从考查,但从词中表现出来的冷清寂寞的环境和凋残迟暮的感伤情绪来看,应该是作者后期的作品。女词人在经历了靖康之难的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承受了丈夫过世带来的精神和生活的打击,后期生活的不幸,使李清照作品具有特别凄凉悲鸣的情调。因而在咏残梅的词里,不难发现作者暗寓身世之感。主观抒情色彩比较浓厚,显得情景交融,意境相谐,难辨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还是单纯的咏物了。这首词和作者其他抒写离别相思、悲苦情绪的作品一样,语言轻巧新颖,词意婉转曲折,音调低沉谐美,具有女性美的特征,体现了作者最根本的艺术特色。 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
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
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
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
画楼云雨无凭.。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大约作于赵明诚辞世后不久的南宋建炎初期,此词牌本为《御街行》,又名《孤雁儿》,作者在这里选用后者,为了更深切地倾吐自己凄苦情怀。此词一开头,就给人展示了一种相当凄清的环境和气氛。“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大意是,作者在一个清冷孤寂的环境中日高方起,感到有无限的慵怠和惆怅,心绪很不好。“藤床”,从宋人作品中看,大概是一种适宜独卧的小卧榻;“纸帐”是一种四周用藤革纸,并以稀布为顶的遮卧之具。这也可能指“梅花纸帐”,即在床的四柱上各挂一金属瓶,并插有梅花数枝,此帐除了具有清雅脱俗的情趣外,还附有“独宿”之意。所以“藤床纸帐”四个字,就把作者当时所处的典型环境和特殊气氛适当地点染出来了。“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两句是说,那只剩下残香的玉炉已经冰冷,而室内也只有它能同我那颗已像冰水一样的心相对应。“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大意是说,陡然从邻家飘来的《梅花三弄》的乐曲声,一下子惊破了梅蕊——使梅花开放了,同时也惊醒了她那颗已经麻木的心,从而激起她的无限的春恨之春。作者通过这三句,把自己感受那种凄苦冷落的气氛由室内的小天地推向室外较大的空间,并为自然地转入到下片作了准备。下片的词意是紧承上片(特别是最后两句)的词意而来,其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上片中描述的悲凉气氛和诉说的凄酸情怀。“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是说自己的“千行泪”是被“小风疏雨”催发的。“凄风苦雨”本来就极易诱发愁苦、催人泪下的,更何况作者已是一个旦夕“以眼泪洗面”的人,因而无事不能引起心酸泪落。事实上,整个上片就是长歌当哭,是强忍着眼泪写的,到了这里终于已经忍不住的泪涌了出来。这是由于至此作者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了,或者她觉得非用能具体而又直接地表现痛苦程度的“泪”,是不足以深诉心怀的。这“雨”和“泪”,既是反衬和对比,又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比喻赵明诚,“倚”即倚声,同歌共唱。此两句的大意为:我的那个“吹箫人”儿消失了,使我的肝肠欲断的是再没有人与我同歌共唱了。这两句的出现,使人清楚地知道,原来作者在整个作品中,反复表现的那“冷冷清清”的气氛和“凄凄戚戚”的情怀,总的目的是为了尽情地倾泻自己失去终生伴侣的痛苦。全词写到这里,既点明了本篇的主题,又把凄戚之情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是:一枝梅花折在手中,可是四顾茫茫,我想寄与的人儿到哪儿去找呢?这三句是全篇特别是上两句感情的延续、深化和扩展,而且把这种感情一下子扩大到更大的空间,又是全篇的终止;而在意象上有着更为深刻和强烈的变化。作为结尾又收到了戛然而止的艺术效果。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img]关于赞美水清澈的词和水是有灵性的唯美句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