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登鹳雀楼这首唐诗)

128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以及登鹳雀楼这首唐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以及登鹳雀楼这首唐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唐诗--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 :太阳。

依 :依傍。

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 :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 :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 :眼界宽阔。

更 :再。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世轮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睁返键。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悉巧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标签 : 唐诗三百首,登楼,写景,励志,哲理,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团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夕阳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6.穷:尽,使达到极点。7.千里目:眼界宽阔。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塌亮猜「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像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像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键并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 唐诗 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 唐代 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像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 唐诗 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诗词作品: 登鹳雀楼 诗词作者:【 唐代 】 王之涣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登楼】、【写景】、【山水】、【黄河】、【励志】、【哲理】

登鹳雀楼是谁写的诗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我们有可能搞错了,不是王之涣

在现代,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气不小,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然而,王之涣的作品却很少,归于他名下的,仅仅六首诗而已。但是,这六首诗质量很高,尤其是《凉州词二首》和《登鹳雀楼》,更是家喻户晓。前者产生了“旗亭画壁”的典故,而后者则在2011年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教授对唐诗影响力的调查中,被认为高居第四位。

细想起来,这个排名并不出人意料。小珏年幼的时候,父母教我的唐诗中,这首《登鹳雀楼》就在其中。它也应该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启蒙诗歌。诗歌没有一个生僻字,朗朗上口,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构建了无与伦比的唯美意境。后两句“欲穷者嫌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暗含登高望远的励志之意,可以作为陪伴终身的格言。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首诗,很多学者越来越相信,它的作者并不是王之涣,而是同时代的作者朱斌。关键的证据,就在于《国秀集》的记载。

《国秀集》是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国子监太学士芮挺章选编的唐人诗选,选诗二百一十八首,作者八十八人,从李峤到祖咏。历代对这本选集首脊手的评价不高,认为它依然沿袭了南梁的选诗风格,“风流婉丽”、唱和应酬的作品多,风格豪迈的作品少。比如李白的作品,就一首都没有入选。所以,它的“含金量”是很值得质疑的。

但是,《国秀集》的选诗水平不高,却不能影响它的可靠性。对于唐朝人来说,这就是一本“当代诗人作品选编”。芮挺章所处的年代,与朱斌和王之涣相处很近,弄错的可能性很小。除了作者不同之外,《国秀集》将此诗的名字定为《登楼》,末句也不是“更上一层楼”,而是“更上一重楼”。

另外两处细节可以不考究,但作者不是同一人,是不是让我们大跌眼镜?对于王之涣这样的大名人,怎么可能闹出这么大的乌龙吗?其实,王之涣在当时,还真算不得出名。他是门荫入仕,只当了衡水县的主簿,后来又当过文安县尉,终身都是不入流的下僚而已。

对于这样的文人,新、旧《唐书》都没有它的记载。唯一在《唐才子传》中出现,也就是那个“旗亭画壁”的著名故事。别说作品的归属,就是从唐朝起一直到宋朝,各类史料关于他的名字都经常弄错,时而王之涣,时而王之奂,时而王涣,时而王涣之。

不要惊讶,当时对王之涣的认知就是这么混乱,包括沈括的《梦溪笔谈》和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都弄错了。如果不是因为在1930年,王之涣的墓葬被盗掘,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出土并记载了他的生平,我们野亮真弄不清他到底叫什么名字。

既然如此,那《国秀集》中朱斌的《登楼》,又怎么变成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呢?《国秀集》是第一部收录这首诗的选集,唐朝诗集也都是按《国秀集》的记载选取的。但在宋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宋太宗时期,《文苑英华》第一次将这首诗的作者定为王之涣。

要知道,《文苑英华》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合称为三大书,地位非常重要。它收录了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共2000多位作者的两万首诗,绝大部分是唐诗,可以说是宋朝版的《全唐诗》。

这部选集的地位太过重要,影响深远,至此宋朝人一律改口说《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包括《梦溪笔谈》和《温公续诗话》。清朝人孙沫也沿袭这个说法,在《唐诗三百首》中将作者定为王之涣。《唐诗三百首》的地位太高,流传太广,几乎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此后,不是没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全唐诗》编纂时,就参考了《国秀集》。但他们已经非常为难了,只好将这首诗分为两处收录。在王之涣的名下,以《登鹳雀楼》注明,在朱斌名下,以《登楼》注明。

当然,尽管王之涣很有可能不是《登鹳雀楼》的作者,但他对诗歌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即便没

[img]

登鹳雀楼拼音

登鹳雀楼拼音:

《dēnɡ ɡ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zuò zhě:wánɡ zhī huàn

作者:王之涣 

bái rìdao yī shān jìn

白日依山尽,

huánɡ hé rù hǎi liú 

黄河入海流。

yù qiónɡ qiān lǐ mù 

欲穷千里目,

ɡènɡs hànɡ yì cénɡ lóu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册蚂;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州缓埋的绝哪胡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是谁?

原诗内容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轿迅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历竖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闭烂此,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唐诗三百首前十首古诗?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原版篇目顺序为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述怀——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败枣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迹枯悄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石竹咏——王绩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姿渣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凌朝浮江旅思——马周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长安古意——卢照邻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狱咏蝉并序——骆宾王

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关于唐诗三百首登鹳雀楼和登鹳雀楼这首唐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