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纪事本末(左传纪事本末楚伐灭小国)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左传纪事本末,以及左传纪事本末楚伐灭小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自袁枢创造纪事本末体裁以后,续作的纪事本末体史籍其进程大致可分哪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仍属“抄撮它书”的旧法,但取材的范围有所扩大。在宋代,继续从编年体史书改编成书的有杨仲良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150卷,此书全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每事一篇,共345篇。此外,还有章冲依《左传》编成的《春秋左传事类始末》。明代陈邦瞻编写的《宋史纪事本末》109卷和《元史纪事本末》27卷,依纪传体史书《宋史》《元史》改编,扩大了这类史书的取材范围,使纪事本末体史书中有了“礼乐仪”“正雅乐”“治河”“学校科举之制”“道学崇黜”“佛教之崇”等反映思想文化、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题。当然这些专题也是作为事件来叙述的。
第二阶段的进步比较明显,此期的《明史纪事本末》摆脱了对它书的依傍,独立创作,走在正史的前面。《明史纪事本末》80卷,清初谷应泰撰,凡八十目,记事始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该书比官修纪传体《明史》早80多年成书,当时遗留的明代史料较多,可供写作时采用,因此其史料价值较高。书中有些内容是《明史》没有的,有些史实又是两书不同的,所以《明史纪事本末》可以补《明史》之不足,也可以发挥考史的作用。此前的纪事本末史书,仅在体裁上发挥优势,简明易读,便于普及历史知识,而《明史纪事本末》又兼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对于推动纪事本末史籍的发展,影响巨大。
第三阶段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考辨史实、进行体裁形式改革的特点。这类史书的代表是清代高士奇编的《左传纪事本末》53卷,李有棠编的《辽史纪事本末》40卷、《金史纪事本末》52卷。《左传纪事本末》按周、鲁、齐、晋、宋、卫、郑、楚、吴、秦等11国排列,在各国下又选取大事标目成篇,分国标举大事,更容易让人在春秋列国纷繁的史事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头绪。然而更重要的是,编者在正文之外,博采《公羊传》《觳梁传》《国语》《史记》等20多种先秦、西汉典籍,以“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等五种形式增加了考辨内容。所谓“补逸”,是利用其他典籍的内容补《左传》之不足;“考异”是编撰者考出其他典籍与《左传》记载的不同,以便读者参考;“辨误”是以《左传》的记载去证明其他史书的错误;“考证”是利用其他史料蔽告为本书提供进一步的佐证和补充;“发明”是用来阐明《左传》内容的含义或表达编撰者对史实的评论。《左传纪事本末》的考辨内容约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五十,正是这些内容保证了自《明史纪事本末》以后这类史书在考史方面的参考价值和学术风格。稍后的《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的“考异”内容更丰富,分别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各书的参考引用书都多于五六百种。“考异”的范围十分广泛,有同名异名考、地理沿革考、史实异同考等。
纪虚并孝事本末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是涌现出大量的专题性著作,并逐步向近代史籍过渡。专题纪事本末不同于记叙一个朝代的断代史本末,也不同于记叙几个朝代的通史性本末差稿,它是专就一个历史问题编撰成书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如清代杨陆荣的《三藩纪事本末》4卷,专记“南明”的历史活动,分“三藩僭号”到“杂乱”等22个标题,一一叙事。清代编写的专题性纪事本末很多,它们是后世专史研究的先驱。其中有两大类较为突出,一类是记清朝武功的“方略”“纪略”书,如《平定准噶尔方略》等二三十种;另一类是记清王朝与列强交往的屈辱史,如《中法兵事始末》、《筹办夷务始末》、《各国立约始末记》等等。
[img]史学上两《通鉴》、九通、五纪事本末是指哪些书
1、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朱熹《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撰著。五十九卷,序例一卷。熹与其门人赵师渊等,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本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叙事,模仿《左传》,用意在于用 《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以巩固封建统治。
《资治通鉴》对三国史事,本据魏国纪年,朱熹改据蜀汉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其后,尹起莘等态裂又为此书阐明义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进一步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3、清代乾隆年间,以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六书与前代所撰之“三通”(《文献通考》、《通典》、《通志》)合称为“九通”。
1935 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帆携闭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是指十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政书是我国古代一种以大量原始文献史料作基础分门别类的阐述历史或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隐念面制度及其沿革主要是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历代典章制度及沿革的有关材料。
4、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四卷。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
纪事本末有哪些?
很高兴告诉你!
“袜腊九种纪事本末”是〈左传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岩世〉〈辽史纪事粗好肢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左传纪事本末和左传纪事本末楚伐灭小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