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诗词平仄押韵检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平仄,以及诗词平仄押韵检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 2、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规律是什么?
- 3、古诗如何分平仄?
- 4、诗词平仄?
- 5、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一,如果是在一般情况下,以如今普通话四声为条件,那么一二声就是平,三四声就是仄。
如:
“吗”,“麻”。这两个字,前者第一声,又称阴平。后者第二声,又称阳平,都为平。
“马”,“骂”。这两个字,前者第三声,又称上(读第三声,音同“赏”)声;后者第四声,又称去声,都为仄。
二,但是我们知道,普通话的诞生和普及不过几十年,古代的口音和现在是有很多差异的,那么如何辨认古诗中的一个字是平还是仄呢?
首先我简单说明一下古四声,古代也有类似现在普通话这样的四声,即“平”,“上”,“去”,“入”四声。而在这里,“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但是,其中入声发展至今,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一些地方方言依然保留入声),也就是融入其他三声里了。这会造成什么情况呢,也就是会有很多字在普通话中是“平”,但其原本是古代的入声,即“仄”。
如:“白”,“十”,这两个字在普通话中是第二碰裂声,为平;但在古代,它们却为仄。
三,那么怎么分辨古仄呢?(“古仄”为“今平古仄”的简称)
接下来提供一些方法:
1.凡是用b,d,g,z,zh五个声母的,并且现在今音中读为二声的,一定是仄音。如:李白的白,回答的答,国家的国,疾病的疾,住宅的宅。
2.凡是d,t,l,z,c,s六个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如:得、特、勒、则、侧、瑟。
3.凡是声母是k或者四个卷舌音 zh,ch,sh,r而韵母是uo的话,它一定是古仄音。如:阔、桌、戳、说、若。
4.凡是声母中,前面几个声母 b, p,m, d, t, l,n这七个声母如果跟韵母ie来拼的话,不管普通话读芦盯什么声调,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这个字例外,例如:别、撇、灭、牒、贴、涅、列。
5.凡是d,g,h,z这四个声母,如果跟韵母ei来拼的话,无论普通话读什么声调,都是古仄音,例如:得、给、黑、贼。
6.凡是声母是f,而韵母是a或o的话,拼出来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话读什么声调,它一定是古仄音。例如:法,佛。
7.凡是韵母是üe的话,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个字例外:嗟、瘸、靴。
8.还有一种字,一个字有语音和读音两种,如果读音是开尾韵(没有韵尾,以元音结束),而它的语音是i或u韵尾,这种字都是古仄音。如宅,语音是zhai但古代读zhe;如李白的白,古代读bo;北古代读bo;肉古代读ru;六古代读lu;药古代读yue。
9.带有“畐、曷、卖、弗、白(“泉”字除外)、叶、商、酋、夹、出、各、甲"等偏旁的字都是入声字笑哗闭。
[img]古诗平仄规律及押韵规律是什么?
首先是句式上的要求,第一是“齐言”。指的是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需整齐一致,不多不少。
第二是对句数做了规定,每首八句的称“律”,即“五律”或“七律”;每首四句的“绝”,即“绝句”,细分为“五绝”和“七绝”两种;而多于八句的则称作“排律”。
除基本句式以外,格律诗的主要要求还有四大要素,即平仄、押韵、对仗与粘对。梁神扮以下将分别说明。
平仄
①四声
平仄的概念会涉及到音韵学的内容,中古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统为仄声。
对比今天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一、二位平声,分别为“阴平”和“阳平”;三、四为仄声。普通话的发音中没有入声,古音中的入声字,都已分别融入今天的一、二、三、四声中,例如:“一”、“十”、“比”、“色”等。
②基本句式
以五绝为例,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扩展资料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橡灶仄中还要详细讨论。如果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瞎烂。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
古诗如何分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竖空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白话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察余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扩展资料:
特定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余没瞎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例如: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
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律诗平仄
诗词平仄?
诗词的平仄,是指诗升闹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简单地说,就是古人把汉字发音分成了两种,按照现代汉语的发音,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不过,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败辩部分入声字,也属于仄声。这些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能是一二声。比如,白、一、石、竹、德、出、佛、福、……都是入声字。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吵枯罩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源梁》、《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袜裂备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扩告毁展资料
在汉语里,平仄是指语速的快慢。韵母a大声读是a,小声读也是a,在分贝数大致相同情况下,a音比o音响亮。因为a的开口大。因此,平重仄轻不成立。
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因为学术界对平仄没有实践性的认识引发的。从数学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归纳法的基础上。站在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通过歌诀,更好的理解平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关于诗词平仄和诗词平仄押韵检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