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蓼莪》(诗经小雅·蓼莪节选)

114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经《小雅·蓼莪》,以及诗经小雅·蓼莪节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经《小雅·蓼莪》,以及诗经小雅·蓼莪节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蓼莪怎么读

蓼莪,读音:[ lù é ] 

蓼莪,读音:[ lù é ],基本解释:《诗·小雅》篇名。此诗表达了子女追慕双亲抚养之德的情思。后因以“蓼莪”指对氏凯迟亡亲的悼念。详细解释: 蓼(lù)蓼:长又大的样子。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诗经·小雅·蓼莪》作品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歼李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孙腊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诗经小雅蓼莪表达的主题

《小雅·蓼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前两章以“蓼蓼者藐”起兴,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

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维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全诗六章,主要特色为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交替灵活使用,前后呼应,起伏跌宕,回旋往复,运转自如,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蓼蓼者钱,匪钱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藐,匪获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吵猛?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腊碰茄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轮察,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诗经·小雅·蓼莪》心得

《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wèi)。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qìng)矣,维罍(léi)之耻。鲜(xiǎn)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王)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清明节前夕,魏老师特邀徐健顺老师为我们讲解《诗咐并纯经·小雅·蓼莪》,用心良苦,用情至深。第一次听徐健顺教授的吟诵是他的《爱莲说》,声音浑厚,大气磅礴,印象极其深刻。徐教授细致的讲解和示范,让我走进了《诗经·小雅·蓼莪》。

    《诗经·小雅·蓼莪》是中国第一首孝亲诗,深切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悼念之情。吟诵整首诗,孝子的痛苦、悲伤、愧疚的情感如诉如泣,对父母的感恩、怀念、歌颂溢满胸怀。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于是以此作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借此百感交集,深深自责自己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接着,声声哭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母“生我衡咐、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腹我”,养儿不易,育儿艰辛,操劳一生,我却不能及时行孝,痛苦之情难以诉说。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之本分,是德行。可世人往往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悲伤。忙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得几个月难得回家见见父母,忙得不能在父母膝前尽孝。听着徐老师吟诵着这首诗,我早已经是泪眼婆娑了。我庆幸父母健在,身体康健,我还有行孝的机会。可是心中却深深的自责。曾经因工作繁忙,好久没有回娘家,有一天,母亲打电话说“你爸说他做梦梦见你了,说你怎么不来看看他”,电话这头儿我早已哽咽,心里悔恨不已。掐指一算,已经有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了。除了自责与愧疚还有什么呢?赶紧收拾行装回家看望双亲。

    在《论语》中,孔子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 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蔽敏境界。嫁了人,远离家,不能赡养父母,孝顺父母,是谓不孝;闲他们啰嗦唠叨,时不时耍个小脾气,使个小脸色,是谓不孝;为父母继志述事更是没有,是谓不孝。

      珍惜拥有,懂得感恩,珍惜眼前人,在父母有生之年,及时行孝,不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给自己留下“民莫不谷,我独不卒”的伤痛,是为人子女的幸运。

"蓼莪" 这两个字在诗经小雅中如何读音,谢谢

lù é。

l是生母,u是韵母,蓼读4声。旦则

e是韵母,莪读2声。

出处:先秦·无名氏《小雅·蓼莪》

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太辛劳!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太劳累!

扩展资料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模如棚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

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

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橡宴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

关于赞美母亲的诗句

1、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徐熙《劝孝歌》

2、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

3、无父何?无母何恃?——诗经《小雅·蓼莪》

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小雅·蓼莪》

5、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6、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7、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

8、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9、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0、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1、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迹雀搏诗示刘叟》

12、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

13、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4、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5、霜陨芦花泪湿衣——舆恭《思母》岁森

16、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

17、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18、哑襦砧动地,父母歌曦暝。——贯休《上孙使君》

19、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20、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21、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2、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23、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岁暮到家》

24、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卢仝《示添丁》

25、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26、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27、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28、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

29、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姿祥。——王冕《墨萱图·其一》

30、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31、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

32、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33、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十五》

[img]

关于诗经《小雅·蓼莪》和诗经小雅·蓼莪节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