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名篇(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

118 0 2024-03-1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战国策名篇,以及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战国策名篇,以及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战国策》名篇内容是什么?

《战国策》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仔晌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来的书名不确定,成书据推断也并非一时,可能在秦统一以后。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真实性

《战国策》成书以后,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可说它的性质与定位是《备态战国策》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刘向本人是把它算作《六艺略》部分。

四部归类法出现后,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

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甚至就名称而言,“策”指“书册”还是“策略”一直有争议。

还有人认为《战国策》“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可能是“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仿戚源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

[img]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码扒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 赵太后:即赵威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以其子孝成王年幼,故由威后执政。用事:执政。长安君:威后少子,孝成王弟,长安君为其封号。质:作抵押的人质。按据《史记·赵世家》,此事发生于孝成王元年(前265)。左师:官名。触龙:人名。按“触龙言”三字,原本作“触讋”。现据《史记》及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改。揖:据清人王念孙考证,当为“胥”字传写之误。胥,同“须”,等待。郄:当作“兂(jù剧)”,劳累。耆:通作“嗜”。少益耆食,谓稍渐增加食欲。和于身:使身体舒适。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黑衣:指卫士。当时赵宫廷卫士皆著黑衣。填沟壑:指死亡。燕后:赵太后之女,嫁燕王为后,故称燕后。赵之为赵:指赵氏由晋国大夫,与韩、魏分晋后成为赵国国君之时。重器:贺模山宝物。 山陵崩:喻指国君死亡,此指赵太后去世。 子义:赵国的有识之士。

(施忠连)

〔鉴赏〕 这是《战国策》中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精品名篇,它记述了赵国老臣触龙如何用巧妙的办法说服太后同意用其少子长安君为人质,换取齐国援军抵御秦军的故事,着力表现触龙的进谏技巧和政治睿智。

文章首先以精练的语言为触龙的出场做铺垫,突出赵国形势的危急和进谏的困难:老王新死,嗣君年幼,太后执政,秦兵攻赵,齐国愿出兵援赵,但要以长安君作人质为条件,但太后又不同意,并同强谏的大臣产生对立的情绪,发下狠话,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从而断绝了商量的余地,这样,朝廷政治就形成了僵局,赵国安全危在旦夕。

触龙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要走出朝廷的困境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尊重太后的权威,又要化解她的对立情绪,以打破僵局,而不可效法那些急躁的大臣,实行强谏。

为了消除太后的戒备心理,也为了避开她在气头上的锋芒,触龙故作老态龙钟之状,“入而徐趋,至而自谢”,佯称病足,不能疾走。他为了缓和气氛,故意不言此行目的,而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并且与之交流养生经验,这样果然使她的情绪放松了下来,脸色也不那么难看了,从而为他进一步施展他的计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触龙的第二招是迂回战术,他表现的睿智也令人叫绝。触龙清楚地看到当时赵国朝廷政治僵局的症结所在是太后爱子心切,只有由此入手方能解开死结。与其他朝臣不同的是,他并不无视、更不是粗暴地对待太后这一情感,而是正视、理解、尊重女性统禅中治者这一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巧为应对。他不是用空言说教,因为这很容易引起一个女性统治者的反感,而是以己说事,现身说法,向太后请求为他的小儿子在宫中谋一差事。并且极力渲染自己爱子感情的深切、为之谋职心情的急切,从而使太后感到触龙能够理解她的感情,同她有共同语言,从而完全接受了他,愿意听取他的意见,这就奠定了他进谏成功的坚实基础。

触龙的第三招是因势利导,用太后爱女儿的正确行为启发她,让她明白关爱子女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触龙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相信太后是会为子女的长远利益考虑的,他设法调动太后自己的积极性,来思考如何解决朝廷面临的重大问题。文中“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爱长安君”一句极为精彩,此语使话锋急转,如奇峰突起,把谈话引入正题,却使太后懵然不知。太后听了此语很觉意外,因为她自以为自己爱子甚于爱女,而大臣们大概也怪她过于溺爱幼子,所以她听了这话不仅对触龙更有好感,因为他觉得太后爱长安君还不够,而且更愿意听令她感到奇怪的这种说法的理由,这样触龙就可以用太后远嫁女儿到燕国的事情从容不迫地讲述父母爱子女的最好做法是为他们的长久利益考虑的道理。触龙讲得合情合理,太后自然心悦诚服全部接受。

触龙的政治智慧突出地表现在他进谏的第四招,即用提问题的办法,让太后明白在激烈而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诸侯子弟封侯的其后代仍能保住其爵位的很少,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王室、贵族子弟“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并且由此进一步指出,如若不趁现在这个机会让长安君建立功勋,那末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如何能够保住其地位?这既说明了他所谓的“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的理由,又使太后充分意识到长安君处境的潜在的危险,从而表示愿意完全接受触龙的主张,触龙的进谏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显然,触龙深谙宫廷政治,熟悉统治者心理,处理政事难题经验老到,才智过人。对于这次进谏,他事前已成竹在胸,但是不动声色,举重若轻,把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化解于一次轻松、愉快的闲谈之中。《战国策》绘声绘影地显示了一个富有智慧的谋国老臣的风范,这是它所取得的一个巨大的艺术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通过有识之士子义的口进一步深化了它的主题,这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表明文章的主旨在于教育社会上那些身居高位而又宠爱自己子女的人士,警告他们,连君主之子都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何况人臣之后代?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很有说服力。自古以来认真读过这篇文章、深思其中之义的人都是会有所警觉的。其实,不只是古人,不只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就是今人,就是社会地位不太高、但家庭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人,不是也可以从中明白应当用怎样的方法爱自己的子女吗?无数事实证明了一条真理:娇生惯养,溺爱子女,终将害了子女;爱护子女的最好做法是让他们经受各种形式的锻炼,鼓励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奋斗,建功立业。

《战国策》中的著名篇目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今本共33卷:

战国策卷一 东周

战国策卷二 西周

战国策卷三 秦一

战国策卷四 秦二

战国策卷五 秦三

战国策卷六 秦四

战国策卷七 秦五

战国策卷八 齐一

战国策卷九 齐二

战国策卷十 齐三

战国策卷十一 齐四

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

战国策卷十三 齐六

战国策卷十四 楚一

战国策卷十五 楚二

战国策卷十六 楚三

战国策卷十七 楚四

战国策卷十八 赵一

战国策卷十九 赵二

战国策卷二十 赵三

战国策卷二十一 赵四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一

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战国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战国策卷二十六 韩一

战国策卷二十七 韩二

战国策卷二十八 韩三

战国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战国策卷三十 燕二

战国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战国策卷三十二侍握 宋卫

战国策卷三十三 中山

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评价

[编辑本段]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帆谈手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态嫌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是指

战国策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是指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好茄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扩展资料

齐威王(前378~前320)早在古齐国时,田氏夺取11个姜氏的政权,建立了田氏齐国。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的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首。

因齐初立,见吴越两国俱称王,自己不甘居下,也便自称"齐王"。

齐威王原为侯,齐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物中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

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友蚂察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驾崩后葬于田齐王陵(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内),享年59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里哪些是名篇?

目录

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东周欲为稻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韩魏易地

秦策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张仪说秦王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秦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相秦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子因王稽入秦

 宏哗 应侯谓昭王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或为六国说秦王

谓秦王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齐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张仪事秦惠王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孟尝君将入秦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人有冯谖者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苏秦说齐闵王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楚策

苏秦为赵合从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楚王悉陵将出张子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苏子谓楚王

张仪之楚贫

唐且见春申君

庄辛谓楚襄王

天下合从

赵策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睁绝戚氏

苏秦说李兑

苏秦从燕之赵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间居

秦围赵之邯郸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

五国伐秦无功

虞卿请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魏策

西门豹为邺令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五国伐秦

芒卯谓秦王

魏太子在楚

信陵君杀晋鄙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颜率见公仲

楚围雍氏五月

韩傀相韩

韩氏逐向晋于周

燕策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苏代谓燕昭王

苏代为燕说齐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

而攻齐

齐韩魏共攻燕

燕太子丹质于秦

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司马熹三相中山

中山君飨都士

战国策里哪些是名篇?

很多呀,《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缺漏扮齐策.冯援客孟尝君》《赵策搜姿.触龙说赵太后》《魏策,唐睢不辱使命》《燕策.荆轲伏灶刺秦王》都是名篇.

关于战国策名篇和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