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简介(战国策简介视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战国策简介,以及战国策简介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战国策简介,文学常识
- 2、战国策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 3、战国策简介
- 4、战国策简介及详细资料
- 5、《战国策》简介
- 6、战国策简介,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简介,文学常识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其中的《鹬蚌相争》被录入小学课本中,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核宽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战国策》旦没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改迟亮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战国策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老敬裂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稿没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侍闭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些思想性与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论点明确,方法周密,逻辑性强.例如《庄辛论幸臣》(《楚策四》)一文中,开始叙述襄王沉迷声色,拒绝庄辛的劝诫,终招亡国之祸.这是用事实表明全书的中心论点: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导致后患.接着就展开正面的论证,证实这一论点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论证过程中,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体形象作为论据说服襄王.从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到更大的黄鹘.平时这些虫鸟们自由飞翔,悠游自乐,自以为与人无争,不会有什么灾祸.殊不知,就在它们自鸣得意的时候,身旁却隐伏着杀机,最后终于不免死亡的厄运.无知的生物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凌驾万乘的一国之主呢!接着又举出人事中的蔡灵侯之事,从而联系到襄王.从生物到人类,由小到大,一层深似一层,一步紧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为之变色,浑身发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严密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使论据显得分外结实有力,说服力强.像这样典范性的策论文,在《战国策》中很多,如《楼缓虞卿论割地略秦》(《赵策三》)、《苏秦以合纵说赵》(《赵策二》)、《张仪以连横说秦》(《秦策一》)、《司马错论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势,了如指掌;权衡得失,则尺寸较计.
(二)形象地描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打开一部《战国策》,497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聂政刺韩傀》(《韩策二》)的故事,先写韩臣严遂与宰相韩傀的仇隙,严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报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着写严遂在齐国“阴交聂政”,但因母亲尚在,聂政不敢以身许人,拒绝了严遂的请求.故事至此为之跌宕.作者又写了聂母去世,聂政感念旧遇,只身仗剑,刺杀了韩傀.故事似要结束,却又由聂政死时“皮面抉眼”的情节引出另一个人物——聂■.韩国统治者不惜悬赏千金以征求认领尸体的人的情节、聂■不惜声明自杀于尸下的情节,与上面“皮面抉眼”的情节,既连贯自然,又呼应合拍.结尾一段,是东方各国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及作者的评论,也是对两个英雄人物的赞扬.故事有始有终,有起有伏,事件脉络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整体.其他像《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吕不韦相秦》(《秦策五》)、《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齐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不死之药》(《楚策四》)等,或赞扬美善,或暴露丑恶,或写智巧解患,或写妙语解颐,无不风趣横生,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三)刻画出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苏秦和张仪都是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了追逐“富贵卿相”,诈变反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然而苏秦的刻苦、自信与张仪的阴毒、无赖,毕竟不同.前者多少让人同情,后者只让人憎恶.荆轲与聂政,同是重义轻生的勇士,但荆轲的沉着机智、倔强又带点冷漠的个性,与聂政的孝顺、忠诚、爽直而又勇于决断的性格,显然又有所区别.其他如头脑冷静敏锐、善于观察分析的邹忌、蔚然排忧解难而无所求的鲁仲连、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的冯谖、机智老练又风趣活泼的触龙等,以及秦宣太后、吕不韦、楚怀王等形象,在《战国策》中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关键知识点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惟一史料来源.
[img]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大册芦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滚带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姿野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战国策简介及详细资料
内容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迅腊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共33卷,约12万字。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战国策》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消饥完全被打亩桥滑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品目录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战国策目录
周策
卷一·东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欲为稻
昭献在阳翟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楚攻雍氏
周最谓石礼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温人之周
或为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
石行秦谓大梁造
谓薛公
齐听祝弗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为周最谓魏王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
赵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周共太子死
三国隘秦
昌他亡西周
昭翥与东周恶
严氏为贼
卷二·西周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
雍氏之役
周君之秦
苏厉谓周君
楚兵在山南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秦召周君
犀武败于伊阙
韩魏易地
秦欲攻周
宫他谓周君
谓齐王
三国攻秦反
犀武败
秦策
卷三·秦一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秦惠王谓寒泉子
泠向谓秦王
张仪说秦王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陈轸去楚之秦
卷四·秦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义渠君之魏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甘茂攻宜阳
宜阳未得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
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相秦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
陉山之事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卷五·秦三
薛公为魏谓魏冉
秦客卿造谓穰侯
魏谓魏冉
谓魏冉曰和不成
谓穰侯
谓魏冉曰楚破秦
五国罢成睾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东
应侯谓昭王
秦攻韩围陉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
应侯失韩之汝南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卷六·秦四
秦取楚汉中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昭王谓左右
楚魏战于陉山
楚使者景鲤在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说秦王曰物极必反
或为六国说秦王
卷七·秦五
谓秦王曰章
秦王与中期争论章
献则谓公孙消章
楼忤约秦魏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章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
文信侯出走章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章
齐策
卷八·齐一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齐将封田婴于薛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谓齐王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邯郸之难
南梁之难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为齐将
田忌亡齐而之楚
邹忌事宣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楚将伐齐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卷九·齐二
韩齐为与国
张仪事秦惠王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
权之难齐燕战
秦攻赵长平
或谓齐王
卷十·齐三
楚王死
齐王夫人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奉夏侯章
孟尝君燕坐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欲伐魏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卷十一·齐四
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为从
鲁仲连谓孟尝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齐宣王见颜斶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见田骈
管燕得罪齐王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谓齐王
卷十二·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卷十三·齐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田单将攻狄
濮上之事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齐以淖君之乱
楚策
卷十四·楚一
齐楚构难
五国约以伐齐
荆宣王问群臣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邯郸之难
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江乙恶昭奚恤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说于安陵君
江乙为魏使于楚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
城浑出周
韩公叔有齐魏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楚王问于范环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张仪相秦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强死
齐秦约攻楚
术视伐楚
四国伐楚
楚怀王拘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秦败楚汉中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女阿谓苏子
卷十六·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三日
楚王逐张仪于魏
张仪之楚贫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张仪逐惠施于魏
五国伐秦
陈轸告楚之魏
秦伐宜阳
唐且见春申君
卷十七·楚四
或谓楚王
魏王遗楚王美人
楚王后死
庄辛谓楚襄王
齐明说卓滑以伐秦
或谓黄齐
长沙之难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虞卿谓春申君
赵策
卷十八·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张孟谈既固赵宗
晋毕阳之孙豫让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秦韩围梁燕赵救之
腹击为室而钜
苏秦说李兑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秦王谓公子他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
谓皮相国
或谓皮相国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卷十九·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秦攻赵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间居
王立周绍为傅
赵燕后胡服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卷二十·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赵使机郝之秦
齐破燕赵欲存之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平原君请冯忌
平原君谓平阳君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秦赵战于长平
秦围赵之邯郸
说张相国
郑同北见赵王
建信君贵于赵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
或谓建信君
苦成常谓建信君
希写见建信君
魏魀谓建信君
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
齐人李伯见孝成王
卷二十一·赵四
为齐献书赵王
齐欲攻宋
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五国伐秦无功
楼缓将使
虞卿请赵王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赵使赵庄合从
翟章从梁来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冯忌请见赵王
客见赵王
赵使姚贾约韩魏
魏败楚于陉山
秦召春平侯
赵太后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赵
魏策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韩赵相难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西门豹为邺令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魏公叔痤病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齐魏约而伐楚
苏秦拘于魏
陈轸为秦使于齐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
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走之魏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张子仪以秦相魏
张仪欲并相秦魏
魏将相张仪
楚许魏六城
张仪告公仲
徐州之役
秦败东周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
公孙衍为魏将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史举非犀首于王
楚王攻梁南
魏惠王死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惠王起境内众
惠施为韩魏交
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死
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楚攻魏围皮氏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卷二十四·魏三
秦赵约而伐魏
芒卯谓秦王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华军之战
齐欲伐魏
秦将伐魏
魏将与秦攻韩
叶阳君约魏
秦使赵攻魏
魏太子在楚
卷二十五·魏四
献书秦王
八年谓魏王
魏王问张旄
客谓司马食其
魏秦伐楚
穰侯攻大梁
白珪谓新城君
秦攻韩之管
秦赵构难而战
长平之役
楼梧约秦魏
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为魏谓楚王
管鼻之令翟强与秦事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
秦拔宁邑
秦罢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
周肖谓宫他
周最善齐
周最入齐
秦魏为与国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
魏攻管而不下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攻魏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
卷二十六·韩一
三晋已破智氏
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
魏之围邯郸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宣王谓摎留
张仪谓齐王
楚昭献相韩
秦攻陉
五国约而攻秦
郑强载八百金入秦
郑强之走张仪于秦
宜阳之役
秦围宜阳
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
秦韩战于浊泽
颜率见公仲
韩公仲谓向寿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韩公仲相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
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
观鞅谓春申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
卷二十七·韩二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公仲为韩魏易地
锜宣之教韩王取秦
襄陵之役
公叔使冯君于秦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谓公叔曰乘舟
齐令周最使郑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
齐明谓公叔
公叔将杀几瑟
公叔且杀几瑟
谓新城君曰
胡衍之出几瑟于楚
几瑟亡之楚
冷向谓韩咎
楚令景鲤入韩
韩咎立为君而未定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卷二十八·韩三
或谓韩公仲
或谓公仲曰今有一举
韩人攻宋
或谓韩王
谓郑王
东孟之会
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
或谓韩相国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
客卿为韩谓秦王
韩珉相齐
或谓山阳君
赵魏攻华阳
秦招楚而伐齐
韩氏逐向晋于周
张登请费绁
安邑之御史死
魏为九里之盟
建信君轻韩熙
段产谓新城君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燕策
卷二十九·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宫他为燕使魏
苏秦死
燕王哙既立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苏代过魏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齐伐宋宋急
苏代谓燕昭王
燕王谓苏代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
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陈翠合齐燕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客谓燕王
赵且伐燕
齐魏争燕
卷三十一·燕三
齐韩魏共攻燕
张丑为质于燕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宋卫策
卷三十二·宋卫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公输般为楚设机
犀首伐黄
梁王伐邯郸
谓大尹曰
宋与楚为兄弟
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
宋康王之时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袭卫
秦攻卫之蒲
卫使客事魏
卫嗣君病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残中山
犀首立五王
中山与燕赵为王
司马憙使赵为已求相中山
司马憙三相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乐羊为魏将
昭王既息民缮兵
刘向书录
参考资料来源
版本
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以成今《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复旧本,清学者多疑伪,古《战国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记》之伪本。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 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注释名录
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
《战国策·叙录》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自记》
思想史
《战国策·刘向书录》将周代思想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这是一个道德礼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叙人伦,正夫妇……仁义之道,满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第二个阶段是东周的春秋时代,这是道德礼义走向解体的过渡阶段。西周的道德礼义"余业遗烈,流而未灭"。"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天子之命,犹有所行……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第三个阶段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国与国之间以势力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纵横捭阖,迎合不同的国君,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已司空见惯。"由此给思想界带来的结果是:"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愍然道德绝矣。""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战国策》反映的就是这个阶段"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奇事异闻。因此,《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乱世策士为诸侯国君兼并他国效力服务的"乱世之书"。
道德观
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周代原有的道德礼义不能得到有效贯彻,但并不是说这个时期就没有道德,或不崇尚道德。相反,在《战国策》中,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都在宣扬和守护传统道德,不过这种道德在现实中常常遭到挑战,"不得施谋",只能经常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机会才能提出或施展。比如精通音律的魏文侯有一次在饮酒时听出钟声有瑕疵,谋士田子方就批评"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著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作品评价
"六经,治世之文;《国策》,乱世之文,然有英伟气,非治世、衰世之文之比。"(南宋理学家朱熹)
"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清代学者陆陇其)
"乱乎圣人之经"(清代学者 程夔初 )
"今夫鸟喙、砒石,毒药也,国医恒用之以收捷效,不善用之,则钟乳参著,或至杀人也;我以仁义用纵横之言,可以排难;我以忠诚运游说之知,可以纳诲;吾有以转《国策》,而不为《国策》所转,安在《国策》之不可读,而读之可不必注哉"(清代学者王崇炳)
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战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高枕无忧《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编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奉命领校秘书,撰《别录》,其后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作者简介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战国策》简介
国别体。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镇兆颤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御败国策》分为12策,33卷猜春,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j33y 提取码: j33y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旁纳毕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 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运芹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 《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 刘向 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 曾巩 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茄并》。该书共26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致相同。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入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关于战国策简介和战国策简介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