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陈元方候袁公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25 0 2025-03-08

### 简介《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短文,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陈群的儿子陈元方与袁绍之间的对话。这篇文言文不仅展示了陈元方的机智和勇敢,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采。以下是该文的白话译文及其详细分析。### 一、原文与译文####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父亲在太丘做县令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如何治理的呢?”元方答道:“我父亲在太丘时,用恩德安抚强者,用仁慈抚慰弱者,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时间久了,人们对他更加尊敬。”袁公说:“我过去曾担任邺县县令,也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你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父亲?”元方回答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行为准则却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向孔子学习,孔子也没有向周公学习。”### 二、详细说明#### 1. 人物背景 -

### 简介《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短文,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陈群的儿子陈元方与袁绍之间的对话。这篇文言文不仅展示了陈元方的机智和勇敢,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采。以下是该文的白话译文及其详细分析。### 一、原文与译文####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父亲在太丘做县令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如何治理的呢?”元方答道:“我父亲在太丘时,用恩德安抚强者,用仁慈抚慰弱者,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时间久了,人们对他更加尊敬。”袁公说:“我过去曾担任邺县县令,也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你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父亲?”元方回答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行为准则却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向孔子学习,孔子也没有向周公学习。”### 二、详细说明#### 1. 人物背景 -

陈元方

:东汉名臣陈群之子,以其聪明才智闻名。 -

袁公

:即袁绍,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曾一度占据河北地区。#### 2. 文章结构与主题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陈元方的机智与勇气。袁公试图通过提问来考验陈元方,而陈元方巧妙地回答了问题,既表现出了对父亲的尊敬,又巧妙地回避了直接回答袁公的问题。#### 3. 对话分析 -

袁公的提问

:袁公的提问旨在了解陈元方的父亲是如何治理地方的,这涉及到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

陈元方的回答

:陈元方的回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历史典故,将父亲的治理方式描述为“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并引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来强调道德原则的一致性。#### 4. 深层含义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不仅具有深厚的学识,还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回答袁公的问题,而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和追求。### 三、结语 《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机智的小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陈元方的才智和胆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政治风气。

简介《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的短文,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陈群的儿子陈元方与袁绍之间的对话。这篇文言文不仅展示了陈元方的机智和勇敢,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采。以下是该文的白话译文及其详细分析。

一、原文与译文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袁公问:“你父亲在太丘做县令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如何治理的呢?”元方答道:“我父亲在太丘时,用恩德安抚强者,用仁慈抚慰弱者,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时间久了,人们对他更加尊敬。”袁公说:“我过去曾担任邺县县令,也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是你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父亲?”元方回答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但他们的行为准则却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向孔子学习,孔子也没有向周公学习。”

二、详细说明

1. 人物背景 - **陈元方**:东汉名臣陈群之子,以其聪明才智闻名。 - **袁公**:即袁绍,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曾一度占据河北地区。

2. 文章结构与主题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陈元方的机智与勇气。袁公试图通过提问来考验陈元方,而陈元方巧妙地回答了问题,既表现出了对父亲的尊敬,又巧妙地回避了直接回答袁公的问题。

3. 对话分析 - **袁公的提问**:袁公的提问旨在了解陈元方的父亲是如何治理地方的,这涉及到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 **陈元方的回答**:陈元方的回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历史典故,将父亲的治理方式描述为“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并引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来强调道德原则的一致性。

4. 深层含义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不仅具有深厚的学识,还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回答袁公的问题,而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治国理念的理解和追求。

三、结语 《陈元方候袁公》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机智的小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陈元方的才智和胆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政治风气。